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策略
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丁月玲
【摘要】由于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游戏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当、游戏组织方式不妥、游戏化课程建设缺乏方向等问题,应从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游戏化课程建设方向和内容、优化游戏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关键词】课程实践;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
自《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与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 2014 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动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忌谈”或“羞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则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性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玩伴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既然游戏是孩子自主自发的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建构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代替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将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1] 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 2 】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 3 】、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倾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成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而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4] 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发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正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准提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存在的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的知识学习和经验获得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其自身开发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承认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否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做幼儿园主要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指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摆线行驶,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利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的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课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和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在时间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