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学前教育>详细内容

学前教育

基于情智文化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设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情智文化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设策略    

丁月玲    

(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摘 要】 幼儿情智和谐发展是幼儿园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以幼儿情智和谐发展作为游戏化课程建设的文化基础,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不仅应凸显课程的全面性、体验性和渗透性,而且应以融合的方式建立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改造与利用,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活动性、网络性、参与性等原则,提升教师的观察、反思及课程评价能力,最终    

为幼儿创设出和美的游戏环境。    

【关键词】 情智文化;园本课程;游戏

   课程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课程建设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创造,反过来文化又是课程变革的基础。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探析和建构基于园本的价值体系,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将儿童、教育和文化三者进行科学建构和有效融合,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手段的优化等措施,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最终实现幼儿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以园本文化为基础,它以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幼儿的有效发展又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最高信念。基于此,我们根据“情智相融,和谐发展”的办园理念和文化实践,从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等方面推进游戏化课程的建设。    

     

  一、以“情智和谐”为发展导向,在实践中凸显游戏化课程基本特性    

  “情智和谐”源自“情智相融,和谐发展”的办园理念,它既是幼儿园文化的体现,也是园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情”是指情感、性情,也指具体活动的情境、情趣。“智”是指智力、智能、智慧,也指探索探究、动手操作等能力。幼儿情智和谐发展要求幼儿“情”与“智”两个方面相互平衡、协调发展,力求做到以情育情、以情萌智、情智互动、和谐共生。以情智和谐发展为目标,我们从课程的全面性、体验性和渗透性三个方面来构建游戏化课程。    

  游戏化课程的全面性,即游戏化课程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关注幼儿情感与认知能力的相互联系,还通过环境、人、教育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整合各种不同教育因素,构建起有机、统一的课程模式。游戏化课程的体验性,即游戏化课程在形式上是假想和虚构的,但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以游戏为课程,教师与儿童全身心投入游戏,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由此而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儿童与教师都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游戏化课程的渗透性,即游戏化课程并不仅仅指自主性游戏活动,还包括面向全体的集体教育活动,以及针对个别幼儿所进行的日常渗透教育活动。通过大自然、艺术和文学作品、社区游玩等,将课程由课内移到课外、由室内移到室外,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和自我表达。    

     

  二、以“和合”为课程理念,在游戏化课程建设中融入 " 情智相融 " 文化    

  “和合”是“情智相融”办园理念对园本课程建设的集中指引。“和合”是指事物中诸多要素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与和爱,相互冲突、融合,最终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借用“和合”的文化理念,是为实现游戏化课程与幼儿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方法手段的融合、幼儿生活经验与课程的融合、环境的整体协调与和美等方面。    

  (一)以“和合”来促进课程内容与手段的有机融合    

  情感与智力的和谐发展需要幼儿在各种活动中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实现。真实自然的活动更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的体验,因此,我们将课程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情趣需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幼儿实践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地方文化资源既为幼儿所熟悉,又能满足其探索求知等的需要,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和积极情感态度方面具有双重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基于地方文化的主题活动开发纳入到游戏化课程建设中来,并将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凸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融合性。例如,“海安花鼓”主题活动,就是源于教师参加县广场舞大赛后孩子们的追问。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我们首先开展了“我知道的海安花鼓”教学活动,幼儿在欣赏老师的表演后开始模仿和创编。其次在活动区开展制作花鼓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利用雪碧瓶、即时贴、小棒等材料制作出了“海安花鼓”。最后幼儿用自己制作的花鼓创作花鼓操,教师将幼儿的舞蹈过程拍摄下来并投放到屏幕上,让他们在观看自己表演的同时欣赏和学习同伴的创想。    

  (二)以“和合”来指引游戏化课程的环境创设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是对“文化”形式的掌握。环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应努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序呈现地域文化,并积极弥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日常生活的隔阂,创设充满文化和教育意义的课程环境。因此,我们注重开发环境的情趣与情智功能,精心构思,将地域文化与教育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从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营造积极的游戏化课程氛围。“大美海安”文化环境的建设,第一步是带领幼儿了解当地的文化形态,并在园内环境创设上予以体现;第二步是给予幼儿表现空间,帮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同的文化样式搬进活动室,将教育活动与环境创设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努力追求“海安味”的游戏活动,通过设置与主题教育活动匹配的游戏区,创设可听、可见、可动、可想、可感的区域游戏,让幼儿在积极探索、自由交往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主动的发展。    

  (三)以“和合”来实现课程资源的改造与糅合    

  开放、接纳、融合是游戏化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其主要目的是把一个个独立的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主题活动中,以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切入口,通过亲身体验来满足幼儿不断生成新活动的需要。其过程体现在:选定《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蓝本,借鉴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以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为载体,致力于“幼儿情智和谐发展的游戏化课程”的建设;以《中科海安幼教主题活动设计》项目为依托,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园本课程建设中,自主研发出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研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幼儿安全教育读本》等,最终实现不同内容板块的有机融合。    

     

  三、以“自主”求突破,在游戏化课程实施原则中体现目标和形式的结合    

  游戏化课程作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自主性”,即幼儿园可以自主决定课程的建构和实施,这一“自主性”又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实施原则上。以情智文化作为建构游戏化课程的前提,就是要将幼儿智力与情感的发展有效地融合到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游戏化课程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可以提炼出一些共同的规律,以便能将促进幼儿情智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游戏化课程的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因此,不管幼儿园采用集体游戏、分散游戏或者自主游戏来实施课程,都应体现目标和形式的结合。    

  第一,活动性原则。幼儿在动与玩中获得经验与技能,而渗透情智文化的游戏化课程,通过“我动手、我感知、我体验、我观察、我思考、我想象”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满足“动中学”的需要。第二,网络化原则。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整体的,同时他们的潜能也是多元的,游戏化课程通过主题活动或弹性项目,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共同参与原则。家园共育是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幼儿园要帮助家长了解并认同幼儿园课程文化,以此谋求家长的主动配合。在实施游戏化课程中,单凭幼儿园会显得势单力薄,只有家庭、社区共同参与才能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我们通过将海安花鼓舞的传承人、故事妈妈请进幼儿园,和家长一道将幼儿带到中洋河豚养殖基地、青墩文化遗址等场所,让幼儿在亲身感受和实际体验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及情感的发展。    

     

  四、以“观察”为抓手,在反思评价中提升教师的游戏化课程评价能力    

  教师是决定课程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评价模式,放弃对热闹的课堂场面的追求,始终追随儿童发展的真正需要与兴趣,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以自身的教育智慧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挑战。观察是教师走向幼儿、走进课程的桥梁,基于情智文化的游戏化课程必须要体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注重观察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引导教师对课程进行反思。因此,要通过理论培训、专家引领以及采用图片、视频观察解读、沙龙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让教师在观察中了解幼儿,在分析反思中更新观念与行为,进而改进课程组织和实施方法,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鸿 .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课程变革 [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 4 .  

2 】张晓岚 . 幼儿教师课程文化的自觉 ---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 2 .  

3 】葛晓英 . 幼儿园文化构建的路径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12).  

4 】李素梅 . 游戏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新视角 [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3).  

5 】顾行超 . 中华传统和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6).  

6 】维果茨基 .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 [M]. 余震球,选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  

7 】宗颖 . 基于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5, 9 .  

8 】叶俊萍 . 优化生活化教育环境,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9).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