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小学教育>详细内容

小学教育

【小学英语】 从“听”“评”课,到“观”“议”课----试谈小学英语“观课、议课”的课例研究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从“听”“评”课,到“观”“议”课

——试谈小学英语“观课、议课”的课例研究策略

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许贵祥

 

 【摘  要】本文介绍了“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话题的背景、区别。介绍了小学英语课例研究中,“观课、议课”的研究类别,及同事互助“观课、议课” 模式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观课、议课、听课、评课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例研究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传播,“听课”逐渐地演变成 “观课”,“评课”亦由“议课”所取代。

听课和观课,评课与议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体现了新课程观和课例研究观的根本性转变,体现出平等、发展观的落实与进步。因为正如列奥�施皮泽所言“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

二、问题的阐述

1. 听课与观课比较:

      (1)“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

      (2)“听”往往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

      (3)“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针对性强。

      (4)“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2. 评课与议课比较:

   (1)“评”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2)“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

   (3)“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4)“评课”需要在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

     3.小学英语“观课、议课”的课例研究类别

    “观课、议课”据其观课对象、活动目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研究方法的观课、议课。第二类是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议课。第三类是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议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观课、议课,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议课。笔者所在的英语教研组即采取了这种同事互助观课、议课的课例研究方式。

三、小学英语同事互助“观课、议课”的操作策略

    1.提前沟通,做好准备。

(1)确定做课方向。观课议课教师与做课教师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做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做课教师的做课取向,获得共同的观课议课话题。因为正如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在观课上也同理。

(2)确定观课重点。一堂课几十分钟,要观看的东西不胜枚举。要彼此都有提高,便得有重点。重点可能是很想克服的困难,如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处理纪律欠佳的学生。重点也可能是观课者很想借鉴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是双方都感兴趣或感困惑的其他教学问题。可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有目的地给观课者确定任务。

     以笔者所在的教研组近期举行的观课、议课活动为例。观课前,我们事先确定好做课者为五年级的颜老师。观课议课教师沟通后,确定了课题Doing housework, 同时确定了观课的重点:学生对小学期间出现的第一种关于时态的特殊疑问句What are you doing? I’m…/ We’re… 接受的情况。

    2.认真观课,主动思考。

(1)用心观察、认真记载。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因为,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若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观课”者应该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并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便在讨论时共同研究参考。

还以颜老师的课为例,在课上,我们特别注意与授课者共同拟定的观课主题方面的观察。我们首要关注的是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种时态。我们观察到,在呈现、操练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能开口运用该句型交流。但到了巩固环节,学生同桌之间开展看图编对话(Part C Ask and answer),我们观察到部分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到了独立书写句型时,有些学生显得很焦虑,书写不规范,或出现了语法错误。另外,我们还注意观察了课堂上的互动行为,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做好了记录。

(2)主动思考、换位思考。观课教师观课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学生,自问一些问题,如作为学生,上课我能积极投入吗?学习内容我明白吗?这种想象的经验可以帮助观课的教师看清教师一般看不到的盲点。 

观课者也可把自己设想成执教者。“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3.有效议课,互帮互助。

   观课教师把观课记录的资料和用其他方式收集的资料提供出来,与授课教师一同作分析研究。

   首先明确,讨论的焦点是课题与学生,而非被观课教师,所以,观课完毕,观课教师不要对本次课急于赞赏、批评或下结论。即使讨论中包括了赞赏与批评,也不应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对所运用的教学策略和安排进行评析。授课教师也不要习惯地问观课教师“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观课的教师去评估这堂课教得好不好,这样的评鉴远离了同事互助观课的精神,对讨论原先大家都想探索的问题没有帮助。

   其次,找出存在问题后,应畅所欲言,互议互助。还以颜老师的课为例,议课时,我们特别交换了在巩固环节我们观察到的学生差强人意的表现。并进行了切磋、议论,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巩固环节的任务。应该明白,议课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

    4.用心反思,行为跟进。

      参与者,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都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

      总之,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会一次比一次发现多、一次比一次研究的更深刻,从发现者到研究者到探索者,逐步成长着。

 参考文献:陈大伟 2006.《怎样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