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小学教育>详细内容

小学教育

限时讲授:构建生本课堂的智慧应答*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限时讲授:构建生本课堂的智慧应答 *    

——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及思考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发展 中心   仲剑峰    

   

 要: “限时讲授”并不是限制教师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要精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勇敢地退,适时地进”,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才会更加积极主动,教师教学才会更加简约高效,课堂呈现才会更加生机盎然。“限时讲授”提倡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试探,重视教师对适度先学的诊断,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分享,鼓励教师课堂教学的即兴生成。    

关键词:限时讲授;内涵廓清;意义追问;实践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市在《 2014 年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要求,正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应答。    

为了更好地理解、践行《意见》提出的12字要求,我们面向部分一线教学专家、骨干,就“限时讲授”的内涵、意义和实践征求了意见,综述如下。    

一、内涵廓清    

当下,教育正在实现由传授知识向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重大转变。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限时讲授”只是表象,在这种行为层面的背后凸显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观。    

⒈“限时讲授”是一种认可    

“限时讲授”是对教师“有效讲授”的认可。“限时讲授”并不是限制教师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要精讲。 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 学生经过努力 可以自己学懂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教师的 讲要做到 显其要处隐其全 ”,“精讲”要讲 在重点 讲在 难点 讲在 疑点 处,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师的“精讲”, 要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变 苦学 乐学 ”; 要倡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变 难学 易学 ”; 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变 学会 会学 ”; 要疏导学生学习思路, 使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变 死学 活学 ”; 要适时辅导层次不同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变 少数学 全体学 ”; 要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解开学生的心灵之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 要我学 我要学    

简言之,讲授本身不是坏事。特别是近一两年关于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讨论,课程标准中都明确了讲授的应有地位。再说,同样是讲授,关键是要看怎么讲,讲了什么,为何而讲,讲到什么深度、程度等等。因此,切不可在理解、贯彻“限时讲授”这样一个比较开放又极具内涵的主张时,变得庸俗化和简单化。    

⒉“限时讲授”是一种转身    

“限时讲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限时讲授”就是指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尤其是讲授的时间)不要太多,要适当“限制”。换一个角度说,就是要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唱“主角”,这是当前教学中秉持坚定的儿童立场的一个重要表现。    

“限时讲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对传统教师观的颠覆,它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跟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诚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我们必须经历,只有经历,才会转变。    

⒊“限时讲授”是一种尊重    

“限时讲授”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生本课堂提倡“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限时讲授”正是基于此点提出: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这要求以儿童为本位,指向儿童个体的全面发展。课堂上力求做到“三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机会,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即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于学生,从而解放学生,挖掘潜能,让其从幕后走向台前,最大限度地给其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生命的成长。    

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 蹲下身子, 与学生一起去体验与感悟教学之旅: 以儿童的思维去 思考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 学生理解处 绝不 絮絮叨叨 纠缠不休; 学生 浅显处,蜻蜒点水,惜时如金 ;学生 疑难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 卡壳处,层层剥笋 ,深入浅出……只有立足学生的 视角 ,发现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教学才 能拨动 学生 的心弦,形成师生互动、心心相印的课堂境界。    

二、意义追问    

张华教授认为,如果不打破教师的主导,就绝不可能有所谓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由于课堂教学总时间是确定的,所以,教师讲授的时间越多,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就越少,反之,“限时讲授”,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他们才有了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限时讲授”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量的控制实现教学理念的变革。    

⒈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有时间”。 “限时讲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充分讲述提供了可能,是“让学”的重要保障,不仅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管不住老师的嘴,就迈不开“自由”的腿。特别是当下有些课堂“讲”声一片,非常悲催。尽管“限时讲授”带有很多的形式特征,但客观上,老师讲的时间控制了,课堂活动或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多了出来。    

“限时讲授”有效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驱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前布置学生有效先学,让学生主动储备好知识,构建好支架,有备而来,有东西交流,从而对课堂充满期待;课堂上根据分层学习目标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教师”“小师傅”,能力弱的学生身边随时都有“好帮手”,每一位学生都在想方设法达成自身的或所在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才会被他们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⒉教师教学更加简约高效    

“限时讲授”控制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促使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备课,将教学目标按学生能力层次进行分解,从而弄清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清讲透全班学生都不会的新知识,点化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对新知识做必要的拓展和升华,指导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进行,进行实时必要的过程评价。    

实现“限时讲授”教师就必须做足“课前功”,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精心打磨教学设计,精挑细选课堂练习,精细斟酌教学言语;做好“课中功”,留意课堂中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指导小组成员间展开充分交流,学会表达、归纳、整合,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做深“课后功”,反思课堂的得失成败,从多角度观照课堂及课堂间师生的双边活动,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让下一节课站在前一节课的肩膀上眺望。    

⒊课堂呈现更加生机盎然    

调研听课时,我们发现教师灌输式、机械训练式教学仍充斥着当下不少的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缺乏生机。这样的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师累,学生厌,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课堂:课堂不是令人生厌的地方,而是令人向往的乐土;课堂不是痛苦和受罪,而是欢愉和享受;课堂不是一潭死水,沉闷乏味,而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每堂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限时讲授”为这种生机盎然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它必将把教师从喋喋不休的讲授中解脱出来,尽最大可能地把时空让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整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之下,学未知之趣,议疑惑之处,享经验之石,师生其乐融融。其间,学生的潜能与禀赋得以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才能得以展示。课堂充满乐趣与活力,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最依恋的精神栖息之地。    

三、实践建议    

“限时讲授”看起来只是对教师讲授时间的限制,但必须将之放置到整个教学的大背景中来考虑。比如,教师让出来的时间学生怎么来“填空”?是增加课前的学习(包含预习、调查、实验等),生发出更多的可以开展对话和交流的问题呢,还是在课堂之中,让他们多操作、探究、发现呢?这就涉及到打破常规的教学程式(现在比较风靡的“慕课”值得关注)。比如,教师要“退二线”,那就要好好琢磨如何来引导学生“冲在一线”,这就需要好好“布局”,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引导他们掌握课堂交流和交往的技巧,这就涉及到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现在比较时髦的“翻转课堂”值得关注)。比如,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找到打开每扇大门的不同钥匙,还需要老师在“限时讲授”的大框架下寻求多样性和统一性(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此外,“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优质、高效的课堂,好课在根本上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否则,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甚至于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如何实现“限时讲授”呢?不少老师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⒈提倡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试探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对于知识的朴素理解,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因此,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核心问题进行尝试和探索也就成为可能。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溯源式解读,对比式解读,串联式解读,进而深刻领悟教材中隐藏的知识、方法以及思想;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逻辑起点,化教材为学材,化“冰冷美丽”为“火热思考”,科学设置统领课堂的核心问题,进而设计成研究单;最后,引导学生先学,不是让学生刻板写下知识的结论,而是灵动表征知识的形成,尝试经历知识的再创造。学生的有效先学,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限时讲授”成为可能。    

⒉重视教师对适度先学的诊断    

学生的适度先学,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依据。因此,教师要及时诊断学生的研究单,看看学生现在“在哪里”与究竟“到哪里去”之间还有多少的距离,通过怎样的方式走过这段距离。看看哪些学生已经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哪些学生还需要追问厘清,还需要示范点拨。根据研究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错误,提炼归拢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得自己的教确实因为需要教。根据研究单,教师要发现优化学生独特的想法、灵动的创意,使得课堂交流时高手不至于“遗落在民间”,让自己的教充满张力。通过对研究单的诊断,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也为学生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通过努力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提供了佐证,进而为教师的“限时讲授”提供了有力支撑。    

⒊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分享    

教学本应是以尊重为前提,以交流为手段,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限时讲授”是以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换取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把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 起来,在形式 多样 中,更要侧重较高层次的脑 ,让 “静” 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 态的思维中去。除了学生各自独立的活动外, 要有师生互动,尤其要有 生生 互动, 引导 学生互相倾听 互相讨论 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让思维 在碰撞中迸发,让 情感 交流 中升华 让课堂在互动中激活,形成 课堂上的 教师 不再是一个,而是 一群的多样化格局 从而达到 问题让学生自己 提出、 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 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 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 的自主学习的美妙境界    

⒋鼓励教师课堂教学的即兴生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路子要依着学的路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在这种依学而教思想的观照下,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着动态的、即兴的生成,它具有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这需要的是教师对知识本质的深入把握,需要的是教师对儿童本性的深刻理解。课前,教师要基于课程、学段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核心知识,明确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线性“教”案,设计灵动、板块式的“学”案。课上,要随生而动,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或是精彩对话,或为肤浅认识,亦或不同意见,再或偶发事件等等),敏锐地作出判断,建构新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调整教学预案,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提升生成,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呵护学生的发现,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质疑,从而使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原文出处《江苏教育研究》(江苏),201 4 . 7 . 22 24    

   

<!--EndFragment-->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