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小学教育>详细内容

小学教育

课外阅读中需要厘清的几对关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课外阅读中需要厘清的几对关系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发展 中心  仲剑峰(226600    

   

【摘  要】 传统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角色“缺位”。当前,在由双基教学到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的理念转换过程中,其价值被重新发现。然而,一些教育者功利的价值观,狭隘的课程观及其自身文化素养等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课外阅读的开展,在“应试教育”阴霾的遮蔽下,不少研究与改革又出现了误解学生课外阅读本原价值的“越位”现象。因此,在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厘清“课本与读本”“自主阅读与有效干预”“儿童期待与教师素养”“课外阅读常态化与活动化”等关系。    

【关键词】 教本 读本 自主阅读 有效干预 儿童期待 教师素养 活动化 常态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倘若这样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如果一个学生的兴趣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一个学生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掌握,如果学生的智力活动只局限在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也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苦差事。” [1] 以上问题指向于课外阅读过程中学校角色的“缺位”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在由双基教学到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的理念转换过程中,课外阅读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得到了多视角的研究和卓有成效的改革。然而,一些教育者功利的价值观,狭隘的课程观及其自身文化素养等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课外阅读的开展。在“应试教育”阴霾的遮蔽下,不少研究与改革又有了“功利化阅读”的倾向,出现了误解学生课外阅读本原价值的“越位”现象。那么,在推进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不“缺位”,亦不“越位”这个度呢?笔者认为应当厘清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是课本与课外读本的关系。现行小学各版本教材多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并附之以同步阅读的配套用书,如此编排,无形中为常态化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由课内向课外链接的条件。 阅读课本,让学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同步阅读之类的读本,则是链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很好的桥梁,阅读这些读本,让学生有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带着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去读,会比泛泛而读有更多的收获。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同步阅读可以补充着读,对比着读,延伸着读。然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相机拓展、延伸、点评,与此相呼应的名著经典,都可以鼓励学生去读,去了解。由点及面地辐射,会使阅读的层次更清晰。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自己读更多优秀的课外读本,课本中的一篇篇选文,无非是通向更多课外读本的通道和阶梯。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期待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练就的使用工具的方法……逐渐运用到课外的读书生活中去,从有限的课内拓展到无限的课外。课外阅读的丰盈也必然会提高学生课内学习的质量,正所谓“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这个过程中,课本与课外读本对于儿童的生命成长来讲,其功用是相辅相成、共生发展的。因此,常态化的课外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展是逻辑上的必然。    

     

其次,是“自主阅读”与“有效干预”的关系。课外阅读旨在通过学生课外的“读”充实和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等。究其根本,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没有明确的考试目的,是个人出自需要并能自主选择的阅读,理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性并不是放任自流。学校、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这种“干预”应当是“适度”的。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即阅读推荐要有序。“据统计,一个人一生当中阅读的书不过2000本,所以不可单纯等待学生与‘切合’他的书籍‘邂逅相逢’。教师必须科学地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使学生接触精粹的学习资源。” [2] 在给不同年段的学生推荐书目时,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前后的关联度,力求形成序列。阅读指导要得法。教师应按照课外阅读的应然取向进行方法指导,对课外阅读的陶冶价值、审美价值给予更多的关切,而不能仅仅关注那些对提高考试成绩有直接作用的价值,从而使课外阅读的指导出现功利化的倾向。阅读评价要适度。课外阅读评价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实现程度,完善指导计划,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过多的评价会降低其教育价值,甚至会导致“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结局。比如:有些地区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考级的实验就值得商榷,这会不会使课外阅读出现课堂化操作、应试化操作的倾向,变相地增加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呢?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儿童的阅读期待与教师的阅读素养是课外阅读推进过程中的一大矛盾。“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的,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的……” [3]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对课外的阅读充满着期待。而“把每个儿童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热爱,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4]  可是,现实中教师的素养如何呢?他们阅读吗?他们的阅读视野开阔吗?当下不少教师的阅读本身就存在“功利阅读”的倾向,只读自己专业领域范围的书,面窄了、量少了,有的甚至干脆成了为评职称、写论文作的“应景之读”。    

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脑壳掏空,精神财富耗尽而无以补充。阅读是避开这道危险的一剂良药——“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讫,但可以改变人生的进程;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外观,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内涵……” [5]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理应是读书人,语文教师更应是读书人,既要为引领学生而阅读,也要为生长自己而阅读;既要读专业的书,也要读专业外的书。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无处不在,好的书籍也面临着跟其他信息来源进行竞争的局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因势利导,使好的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通过自己的阅读,把好书带进孩子们的世界中来。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藏书、读书,不仅要读专业类的,文学类的,还要读哲学,读历史……要建立自己的图书室,使其成为“让孩子通过读书而进入知识海洋的第一个出发港。” [6]    

   

正确认识“常态阅读”与“活动推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读书专题活动的号召力显而易见。作为教育行政机构或学校层面以此为抓手促成读书氛围的形成,未尝不可。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借此东风,将一些“惰性气体”裹挟着卷入,让优秀的学生有更多开眼界、去交流的机会,也是好事。一次成功的活动,必定能给孩子带来收获:或激起读书的兴趣,让孩子从此走进书的世界并爱上读书,这是最佳不过的;或在活动中,展示孩子不同的阅读体验,在展示中分享阅读的快乐,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这也是不错的收获;或走进一本书,实实在在地欣赏书中精彩的情节,感受丰富的情感,习得细腻的语言,这也总比不阅读要好上许多,但我们要切实处理好“活动推进”与“常态阅读”之间的关系。因为不同的孩子,兴趣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从活动中所收获的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的“活动”只是运动式的,截取某一周或者某个月作为“读书周”“读书月”,过了这个时间段,“阅读”的大潮就烟消云散,不再被提起。更有甚者:“作家见面会”悄然变味,成了纯商业价值的“作家签名售书会”;“校园读书节”变成了彰显“书香校园”建设的“面子工程”……那么,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有些学生能够保持读书的热情,那是他被文字所吸引,更多的学生却有可能会“三分钟的热度”,活动一过便依然如故,只忙着读自己的课本,做教师、家长给的习题集去了。因此,笔者认为“活动化”阅读不能也绝不可能是促进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它只能是一锅菜里的佐料,用来激起“食欲”,不能当成主菜,因为它既填不饱肚子,营养也有限。而“常态化”阅读才是语文老师理应耕耘的重要领域,才能引领孩子们朝着阅读的理想境界迈步。我们应当理性地认识到: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没有一本书适合所有的学生,不是学生需要所有的书。集体化的阅读“行动”有可能成为对学生束缚的另一种模塑,使得美好的阅读行为成为“被阅读”的无奈。静悄悄地阅读,静悄悄地思考,静悄悄地成长,或许才是课外阅读的“大道”。我们可以每学期都选择阅读书目,有计划地布置学生阅读;还可以将大型活动变得相对分散,小型一些,将原本一学期一次的读书活动变得“家常”一点,频繁一些……当阅读真正地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和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孩子们才会真正地爱上阅读、恋上文字,才能尽情拥抱书中更精彩的世界,在书本中收获更丰富的人生感悟。    

最是朴素见真功。笔者认为最好的“课外阅读推介”“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汇报”就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课上饱读诗书的老师把一本本积淀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书籍推介给孩子们,可以声情并茂地读给孩子听,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出来,或是干脆让孩子们自己去静思默读……这种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没有观众,没有喧闹的场面,表面上是少了些许声势,但它却如杜甫笔下的春雨一般“当春乃发生”“润物细无声”。只有当日常的语文课堂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校园里你才总会看到孩子们手捧书籍,徜徉书海的身影,那时你一定会心生感叹:孩子们静静地阅读的姿态,才是校园里最耐人寻味的风景。    

原文出处《小学教学》(河南)2012.4.3637    

   

参考文献:                  

 [1] [2] [4]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20075    

[3]【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严清.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J].语文教学通讯,20111    

[6]【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EndFragment-->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