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的叙事研究
罗 琳 孔明军
摘要:个案叙事研究表明,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集中体现在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主要源于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要素、生成都是个性化的。促进农村初中教师PCKg发展,应以师德修养为核心。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叙事研究
一、绪言
尽管人口仅占1%,1999年至今15年,凡有官方统计,江苏高考前10名、100名、1000名,海安学生占比始终最高,约为10%。 高考成绩当然不能说明教育质量的全部,但能让千千万万平民子弟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总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标志。2010年,海安1159名各级人大代表测评教育,满意率100%(含基本满意2.4%)。2011年11月25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温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讲全国教育看江苏,我们经常在省里开会时讲全省教育看南通,现在看来南通的教育是看海安……”其实,早在2006年,《人民教育》的一则广告就说过:“‘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海安。’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
教育质量“持续高位走强”,一直让海安教育人自豪。但原因何在?却一直是我们始终无法完全解释的问题。教师学科教学认知(PCKg)理论认为,教师PCKg不仅是教师职业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的标志,也是区分高成效教师和低成效教师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富有教学个性的高成效教师、骨干教师,考察其个性化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史,对其PCKg要素、生成与发展进行归因分析,破解其高成效教学的秘密。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海安某农村初中校长、县化学骨干教师刘吉展 ,男,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某师范学院生化专科并入职,1996年评为一级教师,2011年评为高级教师。1995年任副校长,2012年任校长。从入职到被评为高级教师,海安教师平均18.57年,其中初中教师20.52年,刘吉展用了23年。但他却是全县知名的无教案、无作业的“二无教师”。同事们反映,他不备课、不改作业、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学生们感觉,上他的课就是听故事,悠闲得很,不知不觉就懂了,练习也能当堂顺利完成,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比其他班高许多。因此,尽管与“名教师”们相比,刘吉展并不出色,但也更具典型性、代表性。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最普通的海安教师是如何教学的。
研究分搜集资料、合成故事、归纳分析三个阶段进行。①搜集资料,包括刘吉展的人事档案、教研心得,对他及同事、学生进行了多次访谈,对他进行了PCKg生成与发展要素的测试。②合成故事,将资料综合成个性化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史故事。③归纳分析。为确保研究信度,我们始终注意与刘吉展密切协商,并求得共识。
二、故事
刘吉展,一位普通的农村初中校长、化学高级教师、县骨干教师。1988年从教至今,不管是任教导主任,还是任副校长、校长,他一直执教初三化学,从未离开教学一线。一名同时执教初三毕业班的校长,不备课、不作业、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学生还很轻松,教学效果很好……他究竟有什么“绝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了刘吉展身边。
⒈把学习交给学生
耗时太多,是公认的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标志。刘吉展却认为,学生负担不在时间,关键是在要他们做的事是否有趣,是否有用。再多的事,再长的时间,只要愿意做,学生都会乐此不疲,沉浸、迷恋其中。因此,教师不应在时间控制上下功夫,而应把学习交给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形式、密度、强度、有效性上下功夫。
�把课堂交给学生
刘吉展刚毕业,就被分到一所农村初中。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初中教师远不像现在这么“富余”,能来个科班生,就是个“人才”。不过,像生物这种学科,学校一直不太重视,当然也用不上刘吉展这种“人才”了。于是,学校让他教了化学。虽说生化本一家,但是对教化学,刘吉展心里实在没底,手头只有一本《化学练习册》,不知道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教。
所以,第一节课,刘吉展就跟学生说:“我学的是生物,不是化学,我不会教化学。今后,我就跟大家一起学化学。”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当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们从来还没听说过一个老师承认自己不会教书的,这是头一个。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刘吉展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课”也成了他“最难忘的一节课”。
那是一次演示实验。乡下孩子很“野”,都欺刘吉展是新手,而且自己都承认“不会教”,到了实验室就“胡作非为”,根本不注意规范操作,更不谈仔细观察了。刘吉展反复警告,他们也只当耳旁风。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漫不经心,刘吉展不禁动了“教训”他们一下的念头。教材中交代,这节课只要制取少量氢气后点燃,让学生明白氢气燃烧后会爆炸的性质。但是,刘吉展找来一只大铁箱,搜集了满满一大箱氢气,然后让孩子们退后,点燃氢气。“轰”一声晴天霹雳,氢气爆炸了,铁箱一直爆飞到房顶,才重重摔在讲台前。孩子们吓呆了,他们没想到氢气爆炸的威力会这么大!这时,刘吉展发话了:做实验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谨慎进行,切不可随意更改实验步骤、药品剂量……不过,等孩子们慢慢回过神来,刘吉展让他们再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一个个都愣在那儿,不敢动手了。刘吉展一再鼓励,孩子们才重整心情,严肃、认真地按照老师的指导,有条不紊地做起了实验,把现象、结果都一一记下,再也没有了先前的不屑、嬉闹。看到孩子们态度的转变,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毕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年的小刘老师只是想怎样尽快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没想到一旦失手,会不会伤着他们。现在的老刘校长肯定不敢这么做。但是,20多年来,刘吉展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课堂交给学生。
他的一篇教研心得中说,化学学习的过程,应该以探究性实验过程为载体,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首先,要取消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专利。课堂演示实验应放权给学生,教师不要怕学生做不好,更不要怕浪费时间。其次,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切实的体验。课本上的每一个学生实验,都一定要让学生做够做透,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再次,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内外实验条件。学生课上实验时间毕竟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教室前设“实验角”,有条件的家庭可为子女设“实验室”。
为了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刘吉展一直都是个有心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吃饭、走路、睡觉、打球、钓鱼、上厕所……都会想到自己的教学。他会设想:这节课,我应该提哪些问题?分别面向哪些群体?我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会产生些什么意外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解决?……尽管他的教案写得很简略,甚至根本不写,但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他都了然于心;对学生思维的盲点,他也一清二楚。有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了解,刘吉展的教学就更适合学生,精讲、精炼且精至极致。这些年来,他上过好多示范课,总让同行感觉简约、实在,又幽默风趣,也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东西。“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刘吉展感慨道。
�把作业交给学生
同样让刘吉展颇为自得的是,他觉得自己可能是全校、甚至是全县教师中最轻松的,因为他从来不用花很多时间批改学生作业。每次学生作业,他都只是分别抽查好、中、差学生作业各两三本,认真看两遍。一般是评讲前看一遍,评讲后再看一遍。这样,学生作业上就很少有他批改的痕迹,“不改作业”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他一般都是把作业直接交给学生,让同学借助参考答案互相批阅,然后反思、参悟,进而交流。只有同学之间最终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问道于老师,他才会做适当的解答。开始,也有孩子偷懒,遇到问题不想向同学请教,又不好意思问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他还是坚持不讲。于是,在考试中,这些不爱提问题、不爱和同学交流、合作的学生就会“吃亏”。刘吉展认为,只要有一次“吃亏”,下次孩子一定会主动提问。
一篇教研心得中,刘吉展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作业设计的想法。他认为,作业设计,要以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状况为依据,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设计作业,不仅要多与同事交流,还要多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接触,了解、征询他们的看法和建议,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首先,作业设计要生动、有趣、有用。利用化学式计算,可以有两种作业设计:题⑴“某物质的化学式为NH 4 HCO 3 ,求:①该物质中氢元素与氧元素质量为____。②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题⑵“如图是常用化肥碳酸氢铵的包装标签,试回答:①纯净碳酸氢铵中氢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____。②该化肥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③该化肥具有的一个物理性质为____,一个化学性质为____,施用时应注意____。”前者虽然可以让学生搞清楚计算的方法,但对物质还是不熟悉,题目做了,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后者则显得生动、有趣,能会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留下较深印象。
碳酸氢铵(NH 4 HCO 3 ) 净重:25千克 含氮:25% 防潮、防晒 ���化肥厂生产 |
其次,作业设计切忌机械模仿,要力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也可以有两种设计:题⑴“49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可产和氧气多少克?”题⑵“3.6克水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与100克含过氧化氢的6.8%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哪个多?”学生已经学了教材例题,再解题⑴就有“小儿科”的感觉,索然无味。题⑵会让学生感到新颖,有思考价值。既可以消化、巩固利用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也会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简捷的解题方法:利用化学式计算。
再次,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学生稳步提高。首先要有课时作业与阶段作业的不同设计思想。具体的作业设计也要循序渐进,给学生建构台阶。已知物质质量求元素质量的作业,就应该分两步,做完题⑴“54克水中的氧元素与88克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质量比为多少?”再做题⑵“等质量的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混合后,所得混合气体中的氧元素质量分数为多少?”
⒉从“刘老大”到“刘爹”
眼下,遇到刘吉展,孩子们都称他“刘爹”。毕竟他已经年过半百了。“爹”者,北方所谓“爷”也。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孩子们大多是称他“刘老大”的。“唉,不做大哥好多年啰!”想起这些,“刘爹”言语间就会流露出许多美好的回忆。
他总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为了赢得一个爱好钓鱼学生的信赖,他会故意把钓鱼包放在教室门口,然后再找到这孩子,从钓鱼的爱好开始聊起。为了让爱好象棋的学生心悦诚服,课余他会约这个孩子大战几个回合。为了让孩子们与他走得更近,他也会拿上篮球,到球场上去潇洒走一回……世华喜欢上了班上一位女生,但又不知道该不该向人家表白,更多的是怕被拒绝。后来,他用小纸条跟刘吉展交流了这件事。刘吉展对他没有丝毫指责,而是进行了一番劝导。直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世华还对“刘老大”心存感激。孩子们最愿意跟“刘老大”交流了,大到父母之间有矛盾了,第一个倾诉对象就是“刘老大”;小到厌食了、得了痔疮了,想到的仍然是“刘老大”。“刘老大”就是孩子们的“知心哥哥”。
尤其让他难忘的,是赴云南宁蒗支教的经历。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没有被他们接纳之前,有时真让刘吉展觉得顽劣得近乎“野蛮”。所以,对待一些特别调皮的孩子,当地老师都是采用威逼,甚至体罚的手段。刘吉展深知,强硬的手段只能伤及孩子们的肉体,不能触及他们的灵魂,更不能激发他们向学的心性。那时,班上有几个孩子特别顽劣,还有些小偷小摸的。后来,刘吉展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原来,这些山里的孩子,长时间在外读书,想家了。他们小偷小摸,只是为了“挣”点回家的车费。于是,刘吉展找他们谈心,苦口婆心地劝告:“偷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你们需要回家的路费可以跟我借,还不起也无所谓。”这以后,只要有困难,几个孩子就来找他,不说借,也不提还的事。刘吉展支教5年,每年都有几个月的工资成了班上困难孩子的饭资、车费和零花钱。当然,他的慷慨大方,也让孩子们渐渐地变得温顺起来,懂事起来,学习也一天天进步着。罗勇、李述军、葛开明进步尤其大,他们不但甩掉了年级倒数的帽子,罗勇还进入了年级前20名。就这样,刘吉展支教期间,取得了连续5年教学成绩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连年被宁蒗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
如今的“刘爹”,还是喜欢跟孩子们聊他的学生时代,聊人生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校运动会上,喜欢挑战自己的“刘爹”也报名参赛了,轻快的步伐、矫健的身影以及各个项目的成绩,证明着他的热情和活力,更是给孩子们树立了一种“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自信。华丽的舞台上,“刘爹”又开始向着健美操发起挑战,优美的步伐,华丽的转身,博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得尊重学生。”这就是刘吉展的为师之道。他认为,只有学生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贴心朋友,才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问,甚至是敢于质问,也才乐于和老师交流,哪怕是生活中的问题。
当年“刘老大”的学生们都长大了,有的在部队,有的在政府,还有的在国外……许多学生,赵溪的世华、文龙,钱垛的小敏、敬柱……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他,逢年过节的,还大老远地跑来看看“刘爹”。甚至他们相亲、订婚,也一定要请“刘老大”参谋、做主。
⒊“我喜欢老师”
客观地说,目前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并不容乐观,一些学生甚至会因为怨恨学习而怨恨老师,或者因为怨恨老师而怨恨学习。刘吉展是怎么做到既让学生爱学习,又这么亲近自己的呢?他的回答非常简单:“最根本的,是要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是个典型的‘差生’。”
刘吉展上小学、初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直到上初二,才恢复了高考,教育教学质量才开始被重视起来。可历年积累下来的松散稀拉的教风、学风怎能一下子重整旗鼓?像他这样的农家子弟,父母从没关心过他的学习,加上多年都没遇上一个好老师。绝大多数老师上课内容枯燥、方式呆板,坐在教室里的刘吉展几乎什么都听而不进。直到初中毕业前,他连最简单的数学因式分解都不会,英语单词记不了10个,是当时全班乃至全校倒数第一的“差生”。那时,他最难熬的就是上课,最怕看到的就是老师上课时的眼神。理所当然,因为中考考分少得可怜,他未能被高中录取。但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刘吉展年少体弱,回家什么都做不了,父亲只好托人说情,以旁听生的身份把他送到临近的一所农村高中借读。
恰巧,他的高中数学焦老师是父亲一个朋友的儿子。焦老师是当年刚分配的教师,看上去很稚嫩,跟学生无话不谈,很随性,学生都很喜欢他、亲近他。不知怎的,虽然高一开始就学函数和解析几何,对刘吉展这样连有理数运算、因式分解都不会的“差生”,本该像听“天书”,可奇怪的是,焦老师讲的内容他却都听得懂,每节课的作业也基本能做对。一段时间后的阶段测试,刘吉展居然考了91分!他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不仅如此,他的英语周老师也是一名刚分配的新教师,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周老师不断鼓励他,给了他信心和勇气,刘吉展的英语成绩也发生了巨变,阶段测试居然考了82分。
从此,他不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自己找来初中的数学、英语教材自学补习。一学期下来,刘吉展不仅数学、英语成绩跃居班级前茅,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期终考试,成绩居然名列全班第8。刘吉展奇迹般的进步,得到了老师、甚至是校长的高度赞扬。期终总结会上,校长安排他上台发言。直到现在,刘吉展还记得自己当时讲过的两句话:“我喜欢我的老师,我喜欢听他们的课!”
三年后的高考,刘吉展甩掉了进校“倒数第一”的帽子,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进入某师范学院。就这样,他由一个痛恨学习、痛恨老师的“差生”,变成了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立志回报社会的“优生”。也正因为如此,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选择了做教师。他要用自己的事例教育更多的孩子,要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孩子,要通过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芬芳更多迷途的孩子!刘吉展说,“20多年来,转化后进生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现在是,将来还是……”
三、讨论
刘吉展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深刻印象,也为我们理解农村初中化学教师PCKg的核心要素、生成发展带来了启示。
⒈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要素是个性化的
学科教学认知(PCKg)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四个要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刘吉展的PCKg集中体现在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对教学很“懒”、很“蛮”,是刘吉展最大的特点。他很“懒”。不备课,教案写得很简略;不改作业,只是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抽查;还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他把课堂交给学生,强调要取消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专利,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不要怕学生做不好,更不要怕浪费时间。他把作业交给学生,作业设计要征询不同层次学生的看法和建议,甚至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批改主要让学生互相批阅,然后反思、参悟,进而交流。他很“蛮”。他一心要把学习交给学生,学生不接招,学习不主动,他会“蛮不讲理”“不择手段”。“刘老大”不惜违反实验规程,搜集了满满一大箱氢气点燃,“教训”一下学生。学生不爱交流,不爱提问,“刘爹”会眼睁睁看着他们考试时“吃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族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 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负责任的中国教师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地担起“家长”角色,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过多保护、过多干预,这到底还是“妇人之仁”。刘吉展坚信: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敢“舍”才能真“得”。舍得把课堂交给学生、把作业交给学生,甚至舍得让学生“吃亏”,才能真正把学习交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学生,学生自然轻松,教师也自然轻松。这恰恰契合了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刘吉展很“懒”、很“蛮”,归根到底,是出于他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真爱、对学习的深刻理解。
对学科内容知识,刘吉展当然也很“熟”,但这并不是其PCKg的核心要素。客观地说,初中化学直到初三才开设,比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时间少两年,比物理也少一年,学科知识点相对有限。即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吉展经过近30年历练,教材重点、难点烂熟于心,理所当然。
研究表明,初中数学教师PCKg集中体现在学科内容知识,特别是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 对刘吉展的研究则表明,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集中体现在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这两项研究的不同结果,应该能够比较充分地说明,拥有PCKg的教师具有个体性,教师PCKg的发展也具有个体性。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核心要素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⒉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生成也是个性化的
我国有关教师PCKg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廖冬发等曾对重庆、贵州、四川等地79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过相关调查。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将同样的问题提供给刘吉展,结果发现,他的自我认知(简称“自陈”)与廖冬发等的研究结果(简称“一般”)存在不同之处。
因素 |
排序 |
|
一般 |
自陈 |
|
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
3 |
1 |
其他(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 |
8 |
2 |
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 |
10 |
2 |
有组织的专业活动 |
11 |
3 |
与同事的日常交流 |
9 |
4 |
参加优质课比赛等 |
7 |
5 |
阅读专业书刊 |
5 |
6 |
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 |
6 |
7 |
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
1 |
8 |
在职继续教育 |
4 |
9 |
职前培训 |
2 |
10 |
两相对比,我们发现:①无论是一般,还是自陈,都很重视“作为学生时的经验”。②自陈特别重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与同事的日常交流”,一般则认为不太重要。自陈还特别重视“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一般则根本未提及。③一般特别重视的“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和“阅读专业书刊”,自陈则认为不太重要。
进一步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自陈特别重视的,除“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外,多与自身职后发展及与“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他人关系有关,与教师个人经历,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态度有关。回顾自己近30年的教师生涯,刘吉展说:“我能一路走来,就是因为‘我喜欢老师’。因为做学生时我喜欢我的老师、喜欢听他们上课,所以,后来我做教师时,也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喜欢听我上课。这么多年来,不管外界怎么变,我只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只凭这个信念督促自己一直往前走!”
可见,居刘吉展PCKg核心地位的是学生观,这与教师的精神需要密切相关,而且主要源于“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这有别于廖冬发等的研究结果,也有别于实践与反思是初中数学教师PCKg生成的关键的研究结果 ,进而也表明,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生成也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⒊促进农村初中教师PCKg发展应以师德修养为核心
促进教师PCKg发展,应该整体把握,同时促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关于学生的和关于学习情境的4种知识的发展和综合。对刘吉展的研究则启示我们,促进农村初中教师PCKg发展,应该强调以师德修养为核心。
富有爱心,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但优秀教师为什么都有爱心?师爱从何来?却往往被忽视了。刘吉展的故事告诉我们,正因为曾经得到过老师的关爱,他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关爱,刘吉展也才会关爱自己的学生。正所谓“投以木瓜,报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教师的教育爱,也源于其自身爱的经历及感受。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教师都具有刘吉展那样“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却有理由要求所有教师都具有他那样的学生观,都能像他那样关爱、理解学生。内在的师德修养难以在外在的、苍白无力的说教中形成,拥有爱才能付出爱。提升教师师德修养,需要我们给教师更多的关爱。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管理者要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坚信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只有一切为了教师,才能一切为了学生。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人之为师”的人生价值,更要关注“师之为人”的人格价值,要密切关注、主动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满足教师正常、合理的需求,让他们有安全感、幸福感,并将这种关注、关心迁移给同事、学生和家长。
罗琳,孔明军.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的叙事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25).
<!--EndFragment-->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