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详细内容

规划课题

共生教育:素养导向的学校教学变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0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徐金贵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被视作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学生评价的风向标,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尝试以共生来解构核心素养,进行共生教育的再思考与再探索,由此确立了校本化的课程与课堂改革思路:建构走向拓展丰富、联系整合、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彰显学科价值、聚焦核心问题、活动模块推进、共同体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共生教育;素养;教学变革

 

海安县实验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交往教育的研究,围绕“交往教育”进行了交往教育课程的开发、课堂教学交往与学校管理场境的优化等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现代交往的共生理念,在研究中凸显,成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开始了由交往教育共生教育的发展与超越。

恰逢其时,国家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从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确立了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作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在整个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所以,我们尝试以共生来解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之下进行共生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核心素养下的共生教育

什么是素养?世界经合组织的界定是: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这说明素养是一个结构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原有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且强调这些因素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强调他们协调一致地解决问题,从一个完整的的视角来认识。这与共生思想强调对多样性的尊重,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强调整体的生态和谐与发展等是一致的,所以说素养本就是一个诸因子多元共生的结构。

国家核心素养研究专家组成员、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素养的学习方式,他说;学习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它包含三个要素: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活动方式;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的方式。这个过程不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是机械的作业与练习,它是个体与他人、与环境的交往过程。这个过程中情境是多变的,个体是多元的,交往也是多样的,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最终每一个人的发展也是丰富多彩的。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个体与他人、环境等诸多因子之间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多元发展、结构和谐的交往共生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共生教育:生动、生态地生长。也就是说,共生教育指向于孩子的生长。这个生长的过程,就个体来说是生动的,是多元共生的;就群体来说是生态的,是交往共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课程与课堂的改革思路:建构走向拓展丰富、联系整合、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彰显学科价值、聚焦核心问题、活动模块推进、共同体学习的课堂。

二、建设共生教育的课程体系

我们把孩子的学习整合为五大领域:理解与表达、探究与创造、艺术与欣赏、品德与社会、运动与健康,在保障国家课程规范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我们通过拓展性课程来丰富课程的门类,让课程成为孩子成长的跳板、发展的机会,成为学校带给孩子的精美礼物;通过探究性课程,让孩子在真实的项目情境活动中,自主探究,交往合作,解决问题,整合经验,生成素养。

(一)校本必修拓展课程

我们在继续开展好一年六节、交往教育、主题教育、阅读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了家长义工课程。学校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家长义工联合会,拟定了《海安县实验小学家长义工联合会章程》,鼓励家长义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源,与孩子们一起走出去;也引导家长义工走进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引领孩子们做小种植、小养殖、小参观、小宣传、小实验、小制作、小管理、小家政、小义工、小演讲……现在,我们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学,家长义工联合会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整合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优势,确立家长义工课程的主题、方式、人员、场地等,每周一课时,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很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自主选修拓展课程

我们取消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将缩减出来的时间每天增加一节课,周一下午提前放学用于教师培训,这样每周总课时低年级达到28节,中高年级达到33节。除了规范开齐开足国家与地方课程,我们统筹其余课时,增加体育与健康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将学生社团选修课程列入课表,保证每周3节社团选修活动时间。基于学校的师资和场地,我们按年级段分散开课。低年级集中在星期二下午,中年级集中在星期三下午,高年级集中在星期四下午。我们将社团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类:学校特色社团课程、级部普及社团课程、级部自主社团课程。前两类由学校组织力量集中研发,第三类由教师自组群体,自主研发。课程采用整体规划、集中审核的方式,确保课程的价值与品位;采取边实施边研发的策略,促进选修课程的整体推进。目前已经形成覆盖全校所有年级、所有学生的109个学生选修活动课程。

(三)探究性课程

我们一方面努力开发主要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课程,如主题言语活动课程、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英语口语交流课程等,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大力开发项目学习课程。项目学习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自主建构式学习为方式,实现超越学科、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周期性学习活动。让学习基于实际的问题情境自由生长。我们以学期为单位、以级部为主体开发主题项目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了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十二个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系列。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年还设立项目学习周,这一周学生不按课表上课,不上学科课程,不做书面作业,而是围绕某一主题从理解与表达、探究与创造、艺术与欣赏、品德与社会、运动与健康五大领域进行项目学习与展示,创造学生学习的狂欢

三、建设共同成长的共生课堂

(一)学科宣言:彰显学科本质

素养在学科领域是指向学科本质的,有的专家就把核心素养分为:跨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自我发展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课堂一直在学科的边缘徘徊。所以,我们引领教师们集体讨论提炼本学科的教学宣言,以此深化教师们的学科认识。例如:我们根据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讨论提炼了学科宣言:为了儿童语文生活的目标,为了儿童言语实践的课程,为了言语对话生成的课堂,引领老师们从考试分数的追逐到学生言语生活的优化,从课文讲解分析与机械练习走向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从学生单兵作战到共同体对话生成。

(二)话题研究:聚焦核心问题

为了把我们对学科本质的认识落实在每一节课上,不偏离,不漂移,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聚焦话题的研究。每学期各教研组都会着力思考学科研究需要聚焦的主题,学校对六个年级的学科话题进行统领,譬如,语文按文体推进,数学按领域划分,其他学科可就教学中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聚焦。各学科教研组的话题研究是立体展开的,我们成为四个一:一组文章,聚焦话题的文献推介;一次沙龙,围绕话题的集体讨论;一节展示课,体现话题研究集体成果的公开教学;一段阐述,对话题认识、研究过程、课堂呈现的公开讲述。切合实际的真问题,指向行为变化的真研究,互助合作的真团队,卷入了学校每一个教师!

(三)要素备课:活动模块推进

当学生的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惰性的,是机械僵化的,是片面割裂的……学生难以通过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经验。当学习活动被切分过细,学生获得的知识将显得过于分散和孤立,难成系统,使得知识的整体内在联系被弱化,教学主题被冲淡,课堂生成单一乏味……学生难以获得块状知识、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模式。在课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需要有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整体教学的视野。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全校语数学科以备课为抓手,倡导活动模块的课堂结构。在教学目标主线的贯穿下,把一节课设计成几个关联的学习活动,由线性的课堂推进变成活动模块的串联结构。每一个模块我们强调围绕学习的要素进行必须机构化设计,不需要写详案,但要明确学生学习素材、学习驱动策略、学生活动设计与教师实施要点,让老师们学会思考课堂

(四)课堂用语:共同体学习

传统课堂上的语言空间由教师发问”“指示”“评价与学生回答这种定型的规则来组成。这种结构的交往关系主要是单一的交往,课堂节奏呈现出一问一答的紧凑均衡推进。这样的结构中,孩子缺乏学习的时空,孩子之间缺乏有的经验分享,是教师讲授的一种变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实施活动模块课堂结构的基础上,从低中高学生特点出发,及时研制了学生课堂用语,并通过室内张贴明示、及时学习指导、常态课堂渗透等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对话欲望,促进多元对话的精彩生成,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同时,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经验分享,所以我们根据佐藤学先生的共同体建设理论,提倡老师恰当把握一种时机和三种状态,促进学生的共同体学习。一种时机就是有且只有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出手,也必须出手。三种状态即是:聆听,聆听学生的发言,聆听学生的状态;串联,串联儿童言语经验与课文文本经验,串联学生与学生思考发言之间的关系;回归,适时回归学习的原点,生成新的经验。

(五)课堂评价:整体优化生态

最后,为了让老师们共生课堂有一个整体直观的认识,我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了六种状态:在惊奇中开始,在渴望中等待,在思考中前行,在对话中顿悟,在幸福中升华,在不舍中暂停。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度参与。

为了让学生不断获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生命体验。我们也结合南通市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对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进行了改进,着力对课程、学生、教师、场境进行有效关注,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生态。

四、共生教育的实践成效

经过努力,学校共生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学生成长生动活泼。学校正日益成为孩子的家园、学园、乐园,学校生活不断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暖记忆。学生整体呈现出能自主、善倾听、乐分享、会创造的良好态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孩子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教师的课堂形态也正悄然发生变革,学校多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学校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屡获大奖。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再次,学校影响不断扩大。仅仅2015年,学校就先后获得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南通市文明单位等荣誉。全年共有广东、郑州、兰州等代表团近千人次到校学习研讨。代表团成员对我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科学的管理方法、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

徐金贵.共生教育:素养导向的学校教学变革[J].教育视界,201621).

 

参考文献

⑴徐金贵.让学校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暖记忆田[J].教育视界(智慧管理),201510).

⑵徐金贵.为了共生的理想一一我的办学追求与探索[J].江苏教育,201029).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