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二十九):“撩开”英语文化的面纱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丁国纯 (226600)
【内容摘要】
文化负迁移的产生与中西文化内涵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有关。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英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反思文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寻找消减文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影响的策略,使英语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教学;文化负迁移;文化意识;文化交际
一、洞察“英语文化”负迁移的现象
现象一:侵犯他人隐私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没有解释。我们的学生在与外国人交谈时,经常使用“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privacy)。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正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监视他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现象二:语言结构机械套用
小学生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中经常会受到汉语意思影响,由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经常沿袭汉语的形象思维方式,用汉语的模式机械套用到英语表达上来,因而会出现交际失误,如:“那幢大楼多少间房间?”“这些礼物多少钱?”“我想要一杯红茶”,学生会表达为“In the building how many rooms?”“These presents how monkey?”“I’d like a cup of red tea.”。
现象三:口语运用失误
当外国人夸奖你时,他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常说:“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西方人在表达情感时比较直接,而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表达含蓄。在英国“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公共场合,别人帮了什么忙,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起码的礼节。而我们学生当老外夸了声:“Your shirt looks beautiful. Your picture is very nice.”学生就羞于接话了。
【分析】
由于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干扰了英语学习。小学生由于英语知识储备比较少,英语学习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借助母语思维情况更加突出。上述现象是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我们英语课堂、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
“文化负迁移是指二语习得在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不顾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将母语的语用模式机械地套用到目的语中进行语言交际的现象。”(陈红梅,2006:185)。文化负迁移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预,表现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或英语学习时,学生下意识地用母语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文化负迁移现象时有发生,文化负迁移往往造成学生在英语交际的障碍、交际的误解。那么英语文化负迁移产生原因有哪些呢?
二、英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1. 学生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文化,学生的思维模式必然存在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表现更明显。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这就是人们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分析与理性,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重悟性,注重辨别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人们交流方式的不同。
2. 学生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现象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的合理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际时,由于中西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会产生文化负迁移,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使用英语失误。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跨文化交际进行的重要因素。
3. 学生语言逻辑顺序存在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话语规约,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与英语逻辑顺序不一样的。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是先因后,先假设后论证,由大到小,由一般到具体等次序排列,而英语则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E部分刘涛正在给他妈妈展示他写给Peter的信地址:12 Jincheng Garden, 168 Shanghai Road, Nanjing, Jiangsu Provence, China。教师要适时讲解英语的时间表达方法由小到大,即分、时、日、月、年与汉语相反。
4. 学生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胡文钟老师曾说过:语言的使用必定受到这群人生活的环境、社会价值观影响。文化的价值体系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他们在各自的文化体系内部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判断哪种价值体系先进与落后。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教材的理解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
以上的种种原因,无不透视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确实存在着跨文化意识的缺失。《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存在不同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存在不同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能够和别人开展交流并处理由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与传统,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能使用得体的语言与老外交际,并以恰当的方式处理中西文化的冲突。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消减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我们要寻找减少文化负迁移对英语教学影响的策略。
(一)拓宽英语课堂内的文化交融渠道
1. 寓文化于教学内容——词汇教学
在小学英语中,词汇,作为承载英语语言的重要载体之一,必然地包含着相应的文化元素,这是这些文化使相关的词汇内容更为丰富,这些文化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内容,然而,对于文化因素的讲解不只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层面,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外国的语言文化。
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chopsticks, bowl and spoon;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beef, chicken and mutton,通常使用plate, fork and knife。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案例】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4B Unit 9 Breakfast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cup, cupboard, glass”时,我先让学生了解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Liu Tao is from China. She can use chopsticks. David is from America. 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语言文化内容融人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反思】 将文化因素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文化讲解能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对英语词汇、习语的文化内涵的介绍,尽量使小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培养小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 寓文化于学生情感的教育
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 Christmas, Easter)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先介绍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出于含蓄、客气,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Thanks a lot.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
【反思】 由于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形成立体的价值观。
3. 挖掘一切有文化信息的素材
目前小学使用的英语教材主要包括了听、说、读、写和阅读欣赏,其中阅读欣赏主要就是关于西方生活和文化方面内容的。但是,这些文章基本是为配合单元主题,以介绍和叙述某个事例为主,在形式和内容上并不一定能吸引学生,所以这些内容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改造”。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其他环节中,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整理出教材主要涉及的文化主题,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的文化要素,教师都有必要将其整理出来,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或句子。
【案例】 在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一课,
T: Hello,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what holiday is coming? On that day, children are very happy, because they can get many sweets. What holiday is it?
S: It’s Halloween.
T: Yes. Before class, I told you to look through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alloween on the Internet. Right?
Ss: Yes.
T: Let’s share in class. What have you got?
S1: I know Halloween is on the first of November.
S2: People usually play “Trick or Treat”.
S3: Children can get a lot of sweets.
.......
T: Now you know a lot. Let’s watch a video about the holiday.
T: Now we all know that people will play” Trick or Treat” at Halloween. Do you know how to play it?
S1: First, children knock at the door.
S2: Children say "Trick or Treat” loudly.
S3: If people give some sweets, children will go. If they don’t give, children will play tricks.
T: You did a good job! Do you want to play the game now?
Ss: Yes.(loudly, happily...)
万圣节是西方一个传统的节日,而且有些特别的风俗,比如“Trick or Treat”游戏,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水到渠成向学生介绍了万圣节。教师让学生利用所查到的信息和教师进行交流,合理创设了情境,带着学生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西方传统的节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通过这样的交流实践和体会,学生逐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准备。
【反思】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可以展开文化讨论。以教师为组织者,调动全班的个体或群体,就某个文化专题开展有程序的、面对面的讨论,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解答特定的课题,加深对这一文化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丰富课堂内外的文化浸染载体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进一步明确“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在体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那么英语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挖掘一切有文化交融的渠道,减少文化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增加“原汁原味”的英语输入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课本中所体现的英语国家的交际习俗,让小学生分组就某一语言功能展开对话,体会中英交际习俗与礼仪规范的差异,起到移情的作用。寻求一切有文化交流的活动,挖掘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文化主题和专业文化主题,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圣诞节的资料,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及有关风俗习惯,和学生一起装扮Christmas tree,上课时播放歌曲《Jingle Bells》和《Silent Night》,营造节日气氛,还扮演Father Christmas给学生赠送gifts,同学们互赠Christmas Card并互道“Merry Christmas”,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
2. 引入原版电影或动画等素材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外的文化渗透、熏染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使其浸染以至于领会这种文化,多涉及孩子喜欢领域的专业原版教科书,放映一些符合儿童理解层次的英文小短剧、卡通片等,让小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英语文化。当今,我 们要重视英语教学在工具层面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和情感层面的文化浸染。
【结束语】
文化负迁移现象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障碍之一。我们知道每种语言都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必须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在小学生母语文化尚未定型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排挤小学生母语负迁移的作用。我们只有“撩开”英语文化的面纱,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实现文化的“超越”。
本文为县级立项微型课题《 文化负迁移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策略的研究 》 研究成果,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 2015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陈红梅.文化负迁移与大学英语教学[J].学术论坛.2006.9
[3] 钱希洁.英语语篇教学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4] 陈静波,杨九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英语[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EndFragment-->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