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扎根学生的生活土壤
主题班会,扎根学生的生活土壤
——浅论如何确立主题班会的主题
海安县明道小学 陈子锋
主题班会是指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以班集体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员积极参与的针对性强、形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它是目前班主任使用较多的一种德育形式,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确立一个合适的主题是一节主题班会成功与否的前提,它就像主题班会活动的灵魂,统筹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导向教师育人的活动目标,引领学生的德行走向。
如何确立主题班会的主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试作一番探讨:
一、选题的构建
以时间为经
借传统节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于中国人,有着别样的情怀和非凡的意义。走近这些传统节日,知晓节日的风俗、习性,为学生了解、继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借纪念节日,扎根现实、追求理想的生活。教师节、国庆节、世界环境日等,这些节日扎根于我们的生活,或启引我们尊师重道,或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或号召我们关注地球、爱护环境。教师要有敏锐的心,把学生的关注点由课堂引向生活。
借特殊节日,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举止。爱牙日、植树节、改革开放纪念日等,这些特殊的节日本身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有深层次的升华,对学生的行为有具象的引领。
以生活为纬
聚焦家庭生活。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在家庭,他们的性格、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在目前独生子女较多的形势下,他们面对的对象多为长者,由于代沟等原因,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合理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尽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
聚焦学校生活。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说,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校生活,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在课余彼此交往,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锻炼各方面能力,包括交往、沟通、管理、合作等,培育出责任、民主等意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智等原因,会拥有困惑、迷惘、焦虑或快乐,教师要及时关注,予以引导或分享、分担。
聚焦社会生活。从教育的广角来说,社会即学校。社会有较大层面的热点事件,如神舟十号漫游太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社会也有较小层面的焦点事件,如邻校的学生身患白血病、本县一位环卫工获省劳模等,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及时捕捉事件与教育的关联性,将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社会。
当然,以上所列种种,只是一个大体的概括,具体操作还得视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作灵活处理。
二、选题的策略
有针对性。 一节主题班会课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很多问题,所以主题必须集中,有针对性。好比医生给人治病,根据不同的病情、病的轻重程度合理地配药。主题班会也得视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前瞻性。 教师不是“救火队员”,主题班会不能局限于解决已经暴露的问题,因为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因此,一节好的主题班会不仅能关注眼前的生活,还能有意识地关注潜在性问题。
有依据性。 主题的确立必须经过调查与分析。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同学、家长、科 任 老师、邻居等,调查方式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笔者曾经想就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习惯”开展一节主题班会课,本来估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最大问题恐怕是学习(作业)问题,为了证实这一想法,面向全校3000多名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这份调查问卷为开放式,调查题为问答题,结果统计数据如下: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习惯 |
||||
乱发脾气 |
不注意个人卫生 |
不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
不主动学习 |
其他 |
49.14% |
17.3% |
16.96% |
11.5% |
5.1% |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原先的猜想是错误的。也正因为根据这次调查及时调整了班会主题,后来才获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主题班会的主题不能靠想当然。
三、选题的原则
(一)基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是一项从心的活动,因此,主题班会的主题必须与它的教育对象——学生之间能够产生心灵的交集,太过超现实或纯高调的主题,不可能在学生的心里泛起任何涟漪,这就决定了主题班会的主题必须从学生身上生发而来。
基于学生的现在生活和可能生活。 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个人,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个人生命在生活中得以丰盈成长。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可能个人,其无限的潜在性也必须得以关照。因此,主题班会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与话题,梳理对他们健康生活有益的班会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仅仅局限于解决眼前已经暴露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手疼医手、脚疼医脚,并不能解决即将来临的问题。所以,主题班会的主题不光要关注当下,还应有适当的前瞻性。教师要在把握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适度超越,做好充分预案,及早分析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提前做好适当的指引。如前文提到的“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乱发脾气”,这说明学生对家长不懂得感恩,于是笔者召开主题班会《感恩亲情》,唤醒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同时笔者又意识到绝大部分学生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容易拥有躁动情绪,通常采用大叫、打架或生闷气的方式进行宣泄,于是接着构建主题班会课《好脾气,让生活更美好》,一方面教育他们在生活中拥有好脾气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给他们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这个主题班会系列关照了学生的现在生活和可能生活的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心智特点。 兴趣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第一动力,学生对班会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情参与,深度思考,所以,班会课的选题必须是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喜欢的话题、学生愿意的话题、学生需要的话题。笔者发现学生们都特别爱玩,然而通过课间、课余调查,发现他们其实并不会玩,热衷于电脑游戏,甚至一些危险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甚少有自己的思考,更加别提创新思维。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设计了主题班会《玩出精彩》,从“我要玩!——我会玩?——我会玩!”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发现“玩”原来有那么多的学问,带着思考玩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这节班会课因为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所以引发了学生们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因此,在选择班会主题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选择符合他们需求的喜闻乐见的主题,把教育的意图巧妙地蕴含其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生理、心理、智力因素,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主题班会要关注学生年龄阶段的思维需要和心理特质,在思维层面,寻求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既对他们的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感受“努力、成功”的体验快感,而难度又不要太大;在心理层面,寻找与学生心灵的“共语”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现软着陆,得到学生心理的认同与情感的接受,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笔者听过职业高中一位 王 老师的主题班会课,主题为自信,怎样跟职业高中的学生谈自信, 王 老师的介入很巧妙。课一开始, 王 老师夸学生们穿校服很精神,转而问“你们平时出门在外穿校服吗”。学生纷纷摇头。老师追问原因。学生实话实说“因为我们是职校生,穿校服出去怕别人会笑话”。一番对话,学生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也暴露出自己作为职校生不自信的心理,正是由 于王 老师抓住了职校学生的心理,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了。因此,主题的确定,应该基于对学生的成长状态、发展可能与成长需要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成尚荣 教授说:“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因此,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主力军——主题班会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出发,沟通学生的阅历、理解与经验,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倾听,用学生的思维思考。
(二)在生活中检索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与生活两者是密切不可分割的。主题班会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开展,又服务于生活,它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与生活紧密相连。首先,学生作为主题班会的教育主体,他们是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在生活中感悟与成长;其次,主题班会的确立,不是无中生有、无的放矢,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着力于学生的生活;最后,我们“给学生怎样的班会课就是给他们怎样的生活”,班会活动恰当的主题表现的就是他们这一代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主题班会的主题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土壤,从生活出发,再回归生活,实现“生活——主题班会——成长”的首尾衔接态势,构建闭合且圆融的教育场。
聚焦个人生活小问题。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学习问题,可能是交往问题,也可能是心理问题,有些问题一旦解决不及时或不到位,将会成为不良习惯一直伴随学生成长,成为其成长路途上的绊脚石。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在问题的共性与个性间辨识,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教育契机。笔者有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零食,搞脏班级环境不说,那些食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是,经过精心筹划,笔者在班级里围绕零食开展了一节主题班会,首先展示光鲜喷香的各种零食,接着聊聊零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学生们发现原来吃零食有那么多的危害性,诸如导致肥胖、影响情绪、致癌等等,最后在大家的一致共识中笔者揭示了班会的主题——《对零食说“NO!”》。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客观地分析,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厘清学生的良性需要,其次巧妙地引导,唤醒学生的价值认同,为学生创设更完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注社会生活大问题。 有些颇受成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看似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例如环保、廉洁等,但学生既是现实人,也是未来人,那些看似遥远的问题他们迟早会遭遇,不要等事情临了头才去思考对策,避开问题不如正面去面对,让他们学会用稚嫩的肩膀去承担。笔者班上的家长反映孩子穿着爱攀比,衣服、鞋子非名牌不买,买了一件又一件。于是笔者从个人道德入手,构建了主题班会课《衣贵洁,不贵华》,意在引导学生们做到生活简朴,不攀比。但笔者发现在商品经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这节班会课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衣服竟然与环保有关,衣服的颜色、材料、制作过程都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可不可以将事关全人类的环保问题引入课堂,让他们学着承担环保责任呢?抱着试一试的念头,笔者构建了主题班会课《低碳生活,从穿衣开始》,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引导他们学会购衣、洗衣、处理旧衣等日常问题。没想到,这节班会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很快改变了攀比穿衣的习惯,不仅如此,还把环保的意识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透过这两节主题班会课,笔者留下了诸多思考:其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要总让学生在我们的保护中成长,他们可以像大人一样去学会承担;其二,用发展的眼光看主题班会课,一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必须是一扇能打开未来生活的窗户。
扎根学生的生活土壤,从学生出发,从生活出发,有针对性、前瞻性、依据性地准确选择主题班会的主题,让成功的主题班会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生命发展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在关键的时期成为学生发展阶段转换的敏锐出发点。
注:该文章为课题《如何确立小学主题班会的主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154BN。发表于《名师之路》。主持人:陈子锋。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