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微型课题>详细内容

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成果(三十四):情趣盎然的词语教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情趣盎然的词语教学

明道小学  陈小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的词语教学只有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才能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1 、运用体态语言,表现语言情境

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教师要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言情境的主动者;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学生不理解“一饮而尽”,教师可端起事先准备好的一杯茶,一饮而尽。一个简单的动作,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这种通过具体的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联系生活实际,再现词语情境

词语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记忆,用心领会,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少年王冕》一课中“腌鱼腊肉”的理解。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回忆每年到了腊月,妈妈奶奶们都在忙着准备什么过年?家家户户门口都晒着什么?讲到这里,学生对“腌鱼腊肉”的理解就不必再多说了。

3 、利用多媒体,展示语言情境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能将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意境直观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起到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黄河的主人》一课,开篇浓墨重彩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极力渲染黄河的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所以对“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等词语的理解至关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没有见过黄河的景象,仅仅通过朗读课文很难想象出黄河的气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与感悟。教师在学生读过课文,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播放一段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视频,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豁然开朗,感受深刻。再次指导朗读时,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词语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给方法,理解词语

1 、直观演示,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最直观便捷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演示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本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演示,填补了学生想象的空白,把学生带入到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对“冒”字的理解。 “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可以换“长”、“钻”、“露”、“探”,读一读,比一比,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观看动画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直至盛开的情形。最后讨论、辨析:“长”太普通平常了,不能体现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的生机勃勃。“钻”没有“冒”的笔直地,争先恐后地感觉。“露”“探”是露出小部分,“冒”是全露出来,呈现出了一种动态的美。

“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对于有些词语的理解可以借助有效的表演,使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通过形象化的动作、神态理解词语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至于《林冲棒打洪教头》最后两小节的学习,可让学生先尝试着根据文本内容抓住“横”“退”“扫”等几个动词,表演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招式。然后让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表演的同学进行点评,在同学们的表演、讨论、再表演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感悟人物内心的情感。

2 、剖析构成,理解词语

①拆词法理解词义。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个单纯词组词,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例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中“豪情”一词的理解,可先分开“豪”和“情”,给“豪”组词,“豪迈、自豪、豪放……”,“情”可组词为“感情、心情、激情……”。然后根据文中的意思,可选为“豪情就是豪迈的激情”。又如,“沃野”就是肥沃的田野。“扶老携幼”就是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②引申法理解词义。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本义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引申义的理解。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崎岖”“坎坷”的理解,先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词语都是什么偏旁?明白“崎岖”是指山路不平的样子,“坎坷”泛指路坑坑洼洼,不平的样子。而这两个词在文中是指人生的道路弯曲,不得志。又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摇篮”,本义是指婴儿睡的卧具,而在文中是指一种文化的发源地。

3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就是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句子,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

如《郑和远航》中对“险恶的风浪”一词的理解。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能表现风浪险恶的句子,学生在熟读课文后自然会找到“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这句话,自然就明白“险恶的风浪”的意思了。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如《推敲》一文中“斟酌”一词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贾岛“斟酌”的内容是什么?“斟酌”的结果是什么?选择用“敲”而不用“推”的理由是什么?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4 、借助想象,理解词语

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对《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中“姹紫嫣红”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走进春天的百花园里,我们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在学生畅谈春天的美景时,让他们想一想:这么美的花儿,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学生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姹紫嫣红”。

三、丰富阅读,积累词语

1 、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词语

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会从中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语言,这不光是语言中的精华,也是书本上所无法学到的。还有那些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既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又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另外,学生还可以从丰富多彩的电视广告、标语中吸取优秀的语言,这也是积累语言的好机会。

2 、多看课外书,积累词语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或句子时就大声朗读几遍,直至能背诵。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抄下来,并进行适当地归类,经常翻阅,反复诵读。因为好词佳句背得越多,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背诵是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积累词语最实用的方法。因此,要求学生在熟背课本上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各取所需,自由积累,背诵精彩的片段或绝妙的语句。

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经常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与人交流、造句或作文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词语教学的效率,从而积淀丰厚的语言功底。

 

此文属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序号14077BA,该文发表2015316日《海安日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