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心育指南>详细内容

心育指南

浅谈积极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与传统教育偏重“知识”学习不同,积极教育在鼓励“求知”的同时,强调培养“知识以外”的能力。笔者认为,学校开展积极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积极教育应当是尊重学生差异发展的。学生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具有独特的个人潜质,这些都会反映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学校应尊重和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个别差异,大力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品质和独特性,培养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不同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和早期教育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生活策略等相互补充融合,为学校文化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差异资源,并促进着学生的差异发展。积极的学校环境尊重学生群体差异发展,注重校园多元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制度规范、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社团工作、班组管理、适度竞争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发掘和运用好丰富多彩的差异资源。

积极教育应当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心理场,能让学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安全感与归属感,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理解教师,亲师信道,勤奋学习。

积极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充满成功的生活体验。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讲过:“学校有死的有活的,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而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因此,在“活学校”当中,成功的机会应不仅仅来源于学习,也来源于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实验操作设施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带给学生愉快的感受,也唤起了学生个人独特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而促进学业的进步。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将能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实现创造生命价值、享受幸福生活的目的。

 

(文章原题为《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生活教育理论的学生差异管理初探》,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陶研专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学生差异管理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载《教育界》2018年第8期,有删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