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获两项教育部大奖!!!
海安两项教育成果荣获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
教学成果二等奖
据悉此次共推荐
2022年基础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
1797项
最终获奖570项
获奖面仅有31.7%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此奖项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由政府设立的最高级别的业务类奖励。海安共有两项成果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分别是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的《促进少数民族山区教学质量整体跃升的团队支教与扶贫育人34年探索》和城南实验小学许卫兵校长领衔的《六年统整 城乡融合: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应用推广》。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经过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并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于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造高层次教师团队意义深远。海安市教育体育局、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工作,长线谋划、跟进实施、扎实培育。
启动实施 梳理提炼
2020年暑期,为做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工作,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先后两次召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专题培训会,申报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培训指导各项目团队从项目名称、项目概述、项目问题、过程推进、方法设计、成果创新、项目验核、成果推广等八个方面进一步梳理优化成果项目。
跟进研磨 千锤百炼
海安市教育体育局、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专门成立了报告组、论文组、保障组,为教学成果的指导、提炼、转化、交流、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政策、经费和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定期召开教学成果培育与指导会议,邀请项目领域资深专家团队对每一项培育成果进行多轮次强化指导,提升成果竞争力。教师发展中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了教学成果的培育:
★广泛征集在云南宁蒗支教过的历任领导、教师及学生代表的各类资料和实物,如教师的备课笔记、班务笔记、家访地图,作家蒋琏撰写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支教》等。
★全面研读从档案馆调取的相关档案,如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杂居民族的教育研究》成果等。
★系统梳理了自1988年以来35年(11轮次支教)310人次支教教师的所有教学、科研成果。
★分层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在教师发展中心、实验中学、南莫中学等单位召开不同时期支教教师的座谈会,同时还专题访谈部分支教教师代表。全面统计和分析了自1989年以来云南宁蒗县初高中毕业生情况,专题访谈部分不同时期的毕业生代表,从学生的视角全面实证了教学成果的深远影响力。
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历时十多年实践,依托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致力于改变教得散、学得碎的教学弊端,实现结构化地教、有关联地学,为弥补城乡教改失衡、乡村教研薄弱的短板,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展了积极探索,积淀了220个G的优质教学资源。本次获奖成果经过前后近3年的梳理和提炼,从2020年8月申报文稿第一次出来到2023年5月最终定稿送评,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团队先后修改文本十多次,较好地呈现了团队十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历程。
辐射检验 创新突破
《促进少数民族山区教学质量整体跃升的团队支教与扶贫育人34年探索》成果已先后辐射至贵州独山、陕西略阳、青海贵德、陕西彬县、新疆伊犁、广西东兰等地区,用“宁海模式”形成了广泛的“宁海效应”,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教育扶贫”的国家样本。
为推广成果,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发起组建跨省课改联盟,团队足迹踏遍全国20多个省,广泛传播研究成果,无偿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将成果辐射全国28省236所学校,主动吸纳边远地区和农村学校,协同试验,共研共进。万余名教师参与实验,超40万学生收益,被赞誉“为教学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下一步,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将做好获奖成果的宣传、应用和推广,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继续在成果培育领域加大发力,以“有思路、建平台、重方法、出成果”的理念持续孵化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真正实现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实践,为海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