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研训动态>详细内容

研训动态

耕美共育·研行并进
——海安市中小学美术“流转式研训”专题活动在雅小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1-11 09:18:46 浏览次数: 【字体: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寒秋已立冬。为践行“天天向上”研习精神,深化推进“五育融合”,深度挖掘本土农耕文化之美,凸显其美育价值,海安市2025年度中小学美术“流转式研训”专题活动——基于农耕资源的美育课程研讨暨教学展示近日在雅周镇中心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区镇及局直小学的美术教师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观摩课堂、对话乡土、思维碰撞,将农耕文化与美育课堂紧紧拧在一起。 

课堂实践:激活田园故事

在课堂展示环节,3名美术教师以艺术课标为轴,立足大单元和跨学科视角,各运匠心,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堂。

1fc8d7c49c564071bf9ea3d611c75ba1.jpg

6c92b7bf19f54bd9a83315b52261d70b.jpg

3c278853a63e4aa1b629480dd110948a.jpg

e0c7e759284d4313b62d4719f0ae936d.jpg

凤山小学教师李万华执教《勤劳的蚕》一课,“这不是一堂普通的手工课,”李老师强调道,“而是引导孩子们从蚕的一生中领悟‘春蚕到死丝方尽’所蕴含的劳动与奉献精神。”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手工和绘画生动勾勒出蚕的生命轨迹,每一幅作品背后,都饱含着在劳动中感知美、在创作中领悟德的深刻体悟。

雅周镇中心小学教师王艳红执教《农田小卫士》一课,她巧妙地融合美术、劳动与科学认知,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深刻感悟劳动的价值,并担当起生态责任,“原来美术也能解决实际问题!”一名学生兴奋地感叹道。

实验小学教师顾艺执教的《自然的馈赠》一课,以雅周特产“芋头”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从形态、特点入手,以游戏化探究为支点,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发掘农作物纹理中的独特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能够表现、懂得文化的综合素养。

评课议课:共研美育新路径

30ccacbd10914caab3cd5ee52d5d9478.jpg

ab6f990e682e439b9ea8f574fabdb0ec.jpg

在观摩课后,与会教师们围绕前期线上探讨的农耕文化主题,结合本次线下教学实践,展开了“问诊式”评课。“这堂课是否能让学生真实体验农耕活动或农田美化?”“材料收集可否联动家庭,形成家校共育闭环?”大家一致认为,3节课堂在新课标背景下,生动呈现了美劳融合、素养落地、以劳树德的田园课堂风采。  

王艳红作为今年第三周期研训的主持人,全面总结了研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她从项目的缘起、理念、共育、化育等层面深入阐述,并聚焦于农耕美育的核心议题。

活动强调,各周期研训项目必须切实贴近美育实际,无缝连通课堂教学,深刻直达人心,从而将特色项目转化为可持续的美育动能。

活动建议,雅周小学要充分挖掘本地农耕特色资源,整合多学科知识,并从传统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业文旅及文化创意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以构建可推广的地方美育课程模式。

实地探访:让美育扎进泥土

13304e7adfe64d899324f711b200182f.jpg

9b72077360e248058ac37c0846275720.jpg

研训活动没有局限于会议室,与会教师们还共同走进了“雅周印象”农耕文化展馆。布满锈迹的老犁、斑驳的谷风车、泛黄的粮票……一件件农耕实物唤醒了沉睡的集体记忆。一位教师掏出手机拍摄纹理细节,赞叹道:“这个木耙在岁月洗礼中,木钉的长短和间距变得富有节奏感,完全可以转化为教学素材。”另一位教师感慨地说:“我们的课堂离泥土有多近,美育就有多实在。”当传统农具升华为审美对象,当田间劳作演变为艺术表达,美育真正在这片泥土地上扎根生长。  

中小学美术“流转式研训”为教师们搭建了观摩、诊断、共创的成长平台,为美育课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